咱们前两篇都是从管理的角度讲了风险的概念,其实风险这个事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黑天鹅事件最为典型,曾经都有哪些黑天鹅事件呢?最后咱们再从水门事件的策划者和执行者的表现体会下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首先,还是从定义开始,什么是黑天鹅事件呢?维基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
黑天鹅效应(英语:Black swan theory或theory of black swan events)是指极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却又发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
- 这个事件是个离群值,因为它出现在一般的期望范围之外,过去的经验让人不相信其出现的可能。
- 它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 尽管事件处于离群值,一旦发生,人会因为天性使然而作出某种解释,让这事件成为可解释或可预测。(此非要件,只是解释人类现象的一环,仅满足前两者即可称之黑天鹅事件)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他的2001年书籍《Fooled by Randomness》中讨论了黑天鹅事件,而该书涉及金融事件。他在2007年出版的书籍《黑天鹅效应》中将这个隐喻扩展到金融市场以外的事件。
典故:在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前,由于他们所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当时欧洲人眼中,天鹅只有白色的品种。直到欧洲人发现了澳洲,看到当地的黑天鹅后,人们认识天鹅的视野才打开,只需一个黑天鹅的观察结果就能使从无数次对白天鹅的观察中归纳推理出的一般结论失效,引起了人们对认知的反思-以往认为对的不等于以后总是对的。“黑天鹅”隐喻那些意外事件:它们极为罕见,在通常的预期之外,在发生前,没有任何前例可以证明,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端的影响。
特性
较高频率:罕见和不可能的事件出现的次数比人想得还要多。人的想法通常受限于其所见、所知,和设想来假设。但是,实际的情况比人认知的更复杂、更不可预知。此外,当“游戏规则”本身变更时,一般情况的相关假设是相关性低的不正常情况。这是一种肥尾现象,也就是统计学的常态分配图形中两端出现几率较低的扁平尾部,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几率其实比较高,实际图形的两端尾部比标准常态分配图形中来的厚。
重大影响:极端事件发生时影响很大,例如911事件。雷曼金融事件,互联网及其各项的影响,超乎预期,并有显著的影响的发展。极端事件的影响将更高,因为它们是意外。
有限的人类知识:为什么人们往往忽略罕见的事件? 部分由于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知的—突发事件的影响远超出人们所能想像的程度。塔雷伯认为,所谓“我们知道”,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幻觉—人类倾向于认为自己知道,却缺乏一个稳固的基础。而“我们并不知道”这说法源远流长,至少从苏格拉底时代已有。同样地,对于那些认为某人创造的著名的科学成果,塔雷伯则认为,科学并不是把世界变得虚拟,只是“发现”一些都是已知的事实。
并非所有专家都名副其实:塔雷伯也质疑专家的权威。科学后面的“真实”只限特定地区或特定方法。在许多地区拥有一个学位与展现科学家的自我并非等价意义。事实上,权威是可以扼杀实证经验的,那么多次已被证明有一个健全的基础的准确性。
叙事谬误:参见:因果谬误,另一个问题是叙事谬误(Narrative fallacy),它是指我们倾向于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构建一个围绕事实的故事,但当有人开始相信这则故事,是可以真实存在之时,他们就有可能犯错了。
参考文献:
- David, Dr. Gil, Black Swans in the Cyber Domain, Israel defense,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No content .
- McGee, Suzanne, Black Swan Stocks Could Make Your Portfolio a Turkey, Fiscal Times, CNBC, 5 December 2012 [2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下面咱们聊聊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有哪些:
新冠疫情:新冠病毒来得突然、来得蹊跷,传染途径多,致病伤害大。到目前为止,全球科学家齐上阵,站在21世纪的科研条件和经验积累上,仍然没有破解这个新对手的真正奥秘。而新冠肺炎疫情,此刻仍在全球呈现大流行、大暴发之势。总体来说,整个世界,猝不及防。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暴发,是一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这么具有传染力和杀伤力的病毒,在人类所接触过的病毒家族里,并不多见。疫情波及全球,染病已高达几十万且尚未见顶,无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对经济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奥运会眼瞅着就要推迟……别说多少年前,就是100天前,有多少人能料想到这一幕呢?
“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东时间),19名”基地组织”成员,劫持4架美国民航飞机分别撞向世贸中心双子塔、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等标志性建筑;这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本土首次遭受来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继珍珠港事件后,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911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数至少有2,996人,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美国股市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后曾经急挫,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关类别的股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连同损失的技术人才的生命与家庭社会负担,为曼哈顿下城经济乃至于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作为911事件的应对,小布什总统,相继发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战争以及其他国土安全开支,经济支出总额至少为5兆美元。
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2007年8月9日,金融危机开始浮现。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经济衰退。其导致的影响有: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财务困难(AIG承担了美国大部分民众的退休养老金投资,类似国内社保基金,如果AIG破产,则大部分美国人将丧失经济来源,随即无家可归);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破产;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三大车厂濒临倒闭;冰岛政府,濒临破产;美国国内消费市场萎缩,导致中国等发展中出口加工贸易型产业,丧失大部分出口业务,出现批量中小企业破产现象;
2011年 福岛核电站事故:因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所引起的一系列设备损毁;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堆芯熔毁、辐射释放的严重事故;这成为为全球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能事故,也是第二起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评为第7级(最严重等级)的核电站事故。约1300人在地震后因为病情恶化或身体机能损坏而死去。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核电站的担忧,不少国家被迫暂停或放弃新建核电站项目。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一词是由人民之春和布拉格之春引用而来。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各界的评论家和网络部落格作者开始使用这个名词,来形容阿拉伯民主主义的重大运动[4]。第一个正式使用的媒体可能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5]。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使全世界十分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其带来的影响与后续效应至今尚未完全结束。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毛里塔尼亚、约旦、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等国。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截至2021年10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6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结束长达30年的统治。利比亚反对派成立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推翻卡扎菲政权,卡扎菲本人于2011年10月20日在苏尔特被杀。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2019年4月2日,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正式辞职。2019年4月11日,掌权长达30年的苏丹总统巴希尔被政变推翻。有条件FQ并想了解更多的同学,维基百科的词条在这里《阿拉伯之春》
如果你去套定义,你会发现黑天鹅事件的例子很多,比如秦始皇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代基业会毁在(陈胜、吴广)两个士兵头;想不到川普这个大嘴巴2016年能赢得大选,更戏曲的是2020年又输了大选。想不到超级低能的拜登老爷子一上台,竟然极短时间撤走了美军留下了一地鸡毛,更想不到的是美军走了之后塔利班竟然回来坐庄了。。。。。
接下来咱们回到风险的主题,聊聊水门事件吧。
为了深刻理解主角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行为,有必要先聊聊尼克松的从政经历。
早年经历:尼克松早年是众议员,曾参加众议院的“非美活动委员会”。该委员会从1945年开始成为常设委员会,主要负责【反共调查】。“非美活动委员会”最著名的调查案例是1948年的“希斯间谍案”(希斯曾是国务院的官员)。该案的调查由尼克松大力推动,堪称尼克松在政坛的成名作。凭借“希斯间谍案”一举成名后,尼克松于1950年竞选参议员并顺利当选。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参议院有两个激进反共的参议员,一个是麦卡锡,另一个是尼克松。麦卡锡的行事风格太过极端,导致打击面太广,反而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另外,麦卡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指责美国军方高层有很多共党分子,得罪了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尼克松与麦卡锡的反共立场相似,但尼克松不太认同麦卡锡的做法,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1952~1960)8年的副总统:1952年,艾森豪威尔参选总统,挑选尼克松作为竞选搭档。那时尼克松出道没几年,为啥会被看中捏?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其一,尼克松来自加州(加州是最大的票仓)。其二,尼克松既有【反共】的知名度,又与麦卡锡保持距离(刚才提到:麦卡锡得罪了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干了8年总统,于是尼克松也沾光当了8年副总统。这期间,尼克松经常出访外国,也经常接待外国领导人。据说那几年美国的【国是】访问,他的出镜率比国务卿还要高。借着这个机会,尼克松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顺便说一下: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了“美国国家展览会”,尼克松率领美国代表团访苏,还与赫鲁晓夫展开了大名鼎鼎的厨房辩论。
1960年大选惜败:1960年大选,尼克松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其对手是肯尼迪参议员。那年的大选非常惊险(惊险程度超过2016&2020大选)——在普选票方面,双方的支持率非常接近(49.7% VS 49.6%)。大选结束之后,共和党指责民主党舞弊(列位看官,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共和党的好几个高层都提出:要在几个有争议的摇摆州重新计票,但是尼克松大度地表示:承认败选。他的理由很简单——当时正值美苏冷战高潮,而1960年的大选,涉及到两党的政权交接(艾森豪威尔是共和党,肯尼迪是民主党)。尼克松认为:重新计票会引发漫长的法律诉讼,可能导致政权过渡出现变数;万一苏联利用美国政权交接的混乱,趁机发难,那就麻烦了。单从这件事情上看,尼克松这人还是蛮有大局意识滴(不同于某些只看重个人利益的政客)。
(1960~1968)8年的平民生活:1960~1963年是肯尼迪大出风头的年代。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后,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转正。到了1964年大选,约翰逊以【压倒性优势】连任。这年的大选,共和党不光在总统选举中惨败(普选票仅 38.7%),在国会换届选举中也惨败。在民主党主导白宫的这8年,尼克松基本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仅在1962年竞选加州州长,结果又输了(而且又是惜败,差距 5%)。当时的大部分政坛观察家都觉得:尼克松的政治生命已经止步于1962年。但是共和党在1964年的总统大选惨败,却给了尼克松机会。因为共和党内的那些大佬必须为1964的惨败负责,而尼克松置身事外,反而不受波及。
1968年大选险胜:到了1968年,尼克松终于熬出头,赢得了这年的大选。不得不说:尼克松能赢得这次大选,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其一,罗伯特·肯尼迪参议员(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原本支持率很高,却在1968年6月遇刺身亡(那个案子至今是悬案);其二,民主党分裂——民主党内的保守派乔治·华莱士另立门户,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分散了民主党的选票。最终,尼克松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普选票比例:43.4% VS 42.7% VS 13.5%)。
尼克松的性格:如果用最少的字数来描述他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刚愎自用】。展开来说就是:强硬、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
俺这么评价可不是随意污蔑,而是有根据滴。比如说:基辛格的回忆录就直白地指出这点。请注意:基辛格是尼克松一手提拔滴,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尼克松的心腹+亲信。基辛格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在回忆录中贬低他。搞清楚尼克松的这个性格特质,有助于大伙儿理解:他在整个“水门事件”中的一系列举动。
重幕僚而轻内阁:对美国总统而言,所谓的“幕僚”指的是“白宫幕僚”;而“内阁”指的是“内阁部长”。尼克松执政期间的一大特色是:“幕僚”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凌驾于“内阁”之上。为了让你加深印象,举个例子:由于协助尼克松访华,天朝的很多读者都知道【基辛格】的大名。很多人以为他是国务卿,其实不是。在尼克松访华时(1972),基辛格只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直到尼克松的第2个任期才成为国务卿。“中美关系解冻”这么大的事情,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William Rogers)基本没参与,全是尼克松与基辛格两人在策划。不光是“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内的所有重大外交举措,他都只与基辛格商量,国务卿基本赋闲。为啥尼克松重用幕僚,疏远内阁?或者换个提问的方式:为啥他不把那些想要重用的人放到内阁的位置上?此中之奥妙在于——总统任命的内阁部长,需要经过参议院批准;而总统任命白宫幕僚,无需第三方批准。尼克松采用“重幕僚而轻内阁”的方式,相当于“变相绕过了参议院的审批权”,从某种意义上破坏了三权分立。这种做法是他执政期间的污点,也为“水门事件”埋下伏笔。
还有其他几个因素,如:与新闻界闹翻:(在尼克松的第一个任期内(1971),发生了一个震动全美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简而言之,国防部的某个高级分析师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把国防部关于【越战】的机密文件转交给新闻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艾尔斯伯格为啥要这么干捏?如果你理解了斯诺登的动机,基本上也能理解艾尔斯伯格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斯诺登相当于“艾尔斯伯格 2.0”)。他俩的差别在于——斯诺登爆料之后,立马跑路了;而艾尔斯伯格爆料之后不久,就去自首了。另外,艾尔斯伯格在爆料前已经是经济学家,以“Ellsberg paradox”而知名。由于泄密的文件是在肯尼迪&约翰逊的任期内制定的,本来这个丑闻对尼克松没啥影响。但基辛格提醒尼克松,如果不对此事严肃处理,本届政府内部难免也会出类似的泄密者。于是,尼克松政府援引《1917年间谍法》,企图重判艾尔斯伯格;另外,司法部还向《纽约时报》施加压力,禁止刊登这份国防部机密文件。但《纽约时报》仗着【宪法第一修正案】这个护身符,不但不理睬司法部的禁令,还把美国政府给告了(这种事情在咱们天朝是无法想象滴)。双方的诉讼官司一直闹到最高法院,这就是美国法律史上很有名的“纽约时报诉美国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这个案子的本质是:当“媒体的言论自由”与“政府的保密性要求”出现冲突时,哪一个的优先级更高?此案的结果如何捏?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在1971年作出宣判:《纽约时报》胜诉(美国政府败诉),投票比例是 6:3 。);与国会交恶(首先,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内,与国会的关系就比较糟糕。找个例子给大伙儿瞧瞧——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同学应该知道,美国参众两院有很多常设委员会。其中的“军事委员会 & 外交关系委员会”算是比较重要滴。一般来说,如果总统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或重大的外交举措,应该事先跟相应的委员会成员打个招呼。1969年初,尼克松命令空军轰炸柬埔寨境内的越共游击队基地,事先没通报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的成员,还是从新闻报道中才知道有这事儿,被气得够呛。请注意:因为柬埔寨并不是当时越战的参战方,这么干不仅是军事冒险,也是外交冒险。为啥尼克松会如此行事捏?在前面章节,俺已经谈过他的性格【刚愎自用】。他根本没把国会的那些委员会放在眼里。)等。当然,总体上总统的作为还是很OK的,比如外交经济上的成就。只是为了梳理水门事件,整理了相关的要素。
水门大厦,东窗事发:
◇1972年大选的背景:那年的大选,其实尼克松的胜算很高。这可不是俺事后诸葛亮——
其一,(前面提到)民主党在1968年出现分裂,元气大伤,到1972年还没缓过来;
其二,那年的民主党初选一片混战,充满各种闹剧,最后推举的是个缺乏能力的候选人麦戈文(George McGovern);
其三,麦戈文选了一个糟糕的搭档,然后又迫于党内压力在竞选中途换人,结果换了一个更差的。也就是说,1972年的大选,尼克松的胜算其实非常大。既然如此,为啥他的手下还要去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以至于最后闹出“水门事件”?
前面介绍尼克松从政经历时,俺提到过:他1960年参选总统以及1962年参选加州州长都是惜败,1968年竞选总统是险胜。像他这么【自负】的性格,政治生涯最重要的3次选举却是如此结果,估计会留下心理阴影。“水门事件”之后,不止一个尼克松幕僚回忆说,尼克松在1972年大选之前,总是显得信心不足。另外,(大选前)他不止一次向手下抱怨说:对民主党的抹黑行为不够,要多挖一些民主党的黑材料(注:这些谈话都有录音带为证,后续章节会聊到“录音带”是咋回事儿)。◇利迪的计划,迪安的目标;写了这么多章节,费了这么多口水,终于要聊到正题——发生在水门大厦的“闯入案”。这个主意是“水管工”利迪(Liddy)想出来滴。
利迪这个人颇有“浪漫主义 & 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经常会想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其他“水管工”都抱怨说:这个家伙间谍小说看多了。尼克松对大选信心不足,白宫幕僚开会商量对策。利迪想要表现一下,设计了好几个方案,用来对付民主党。他的这些方案在1972年1月就提出来了,但迪安(白宫律师)和埃利希曼(总统国内事务助理,水管工的头头)都觉得他的想法不太靠谱,最后勉强同意了其中一个方案——去民主党的地盘安装窃听器(注:埃利希曼批准这个方案的时候,尼克松并不知情)具体去哪里装窃听器捏?目标由迪安(白宫律师)选定,也就是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 前面俺吐槽了:“水管工”组织是尼克松的“猪队友”。迪安虽然不是“水管工”,但也很有“猪队友”的潜质。因为他选定的这个目标,非常不靠谱。所谓的【民主党总部】,全称是“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它只是个事务性的机构,不参与重要的决策。因此,在“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其实没啥意义。
列位看官可能不知道:“水管工”去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去了两趟。第一次没被抓,第二次才东窗事发。为啥要去第二次捏?因为第一次去,装了2个窃听器,有一个无法工作(可能没装好);能工作的那个窃听器,音效又不好。于是他们决定:再冒一次险,把坏的窃听器换掉,同时加装更多窃听器(单从这个细节,大伙儿就能体会到:这是一群【猪队友】)“水管工”两次夜闯“水门大厦”,采用的是同一个套路——大楼内有一个通道直达地下车库,通道中有一扇门。白天工作时间,这扇门一直开着;到了下班之后,这扇门会关闭。在关闭状态下,这扇门还是可以从里往外开,但不能从外往里开。“水管工”先在白天伪装成普通访客,进入大楼,用透明胶带贴住这扇门锁的【锁舌】(使它不会自动弹出)。如此一来,这扇门就形同虚设。到了半夜,他们就可以从车库通过这扇门进入大楼。然后再上到6楼,撬开民主党总部的办公室大门,进去干活。有些同学会问:既然能撬锁,干嘛还要在车库通道的大门使用“透明胶带”这招捏?俺猜测:是为了缩短夜间行动的时间。待会儿你将看到:事情就坏在这个【透明胶带】上。
(1972年6月17日)“水门案”的详细经过:整个“水门案”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大伙儿还能顺便领略到【混沌】的魅力。相信大部分读者也都知道“蝴蝶效应”,以下的叙述会用“蝴蝶”做比喻)6月17日行动那天,“水管工”一伙人先入住入住水门酒店214房间,作为他们的落脚点。其中一个“水管工”麦考德(McCord)带着另外4个古巴人作为“行动小组”,负责进入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另外两个“水管工”利迪与亨特入住水门酒店214房间,充当现场指挥(用对讲机与行动小组保持联络);鲍德温在附近的汽车旅馆开了房间,待在阳台上望风。那天晚上,水门大厦那栋楼的夜间保安是个名叫弗兰克·威尔斯的黑人。他是一个比较细心也比较负责任的人,在夜间巡查时,发现了车库通道的门锁被贴了胶布。(请注意:第1只蝴蝶出现了——如果他没有发现这块胶布,就不会有后来的“水门事件”,后来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但是他没有马上报警,因为他猜测:或许办公楼里有人在加班,并且要临时去车库的汽车中拿东西,怕这个门关上了进不来,就临时贴了一张胶布。请注意:第2只蝴蝶出现了——如果他当时就报警,也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威尔斯为了安全起见,把那块胶布撕掉。接着又去巡视其它地方。巡视完,他到附近买了杯咖啡喝。就在威尔斯喝咖啡的时候,行动小组已经从车库进入通道。麦考德惊讶地发现,胶布没了,门打不开。如果他行事比较谨慎,就应该取消行动。但他没有(第3只蝴蝶出现了)。他们反正带了撬锁工具,就把这扇门撬开,进入大楼。开门的时候,也不知道谁手贱,又拿出一块胶布,重新把这扇门的锁舌贴住(第4只蝴蝶)。然后他们就去6楼的民主党总部撬锁,进去干活了。再来说大楼保安威尔斯,他已经在外面喝完咖啡。想想刚才那扇门,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就又回到车库通道再次查看(第5只蝴蝶)。他当然就看到门锁再次被贴上胶布。这下毫无疑问是进贼了,威尔斯立即报警。首都警局这边的调度员接到报案,本来想调最近的一辆巡逻警车过去,但开车的警察说他正在加油站加油(第6只蝴蝶);于是警局调了附近的3个便衣警察去水门大厦看看情况。这几个便衣开的车是城市巡逻汽车,没有警车的标记(第7只蝴蝶)。前面说到:“五人行动小组”在民主党总部里面干活的时候,其实还有人【望风】。但因为赶过来几个警察是便衣,而且没开警车,望风的人就没有引起注意。结局就是:“五人行动小组”当场束手就擒。请注意:在那天晚上出现了很多次蝴蝶效应(俺只列出一部分)。只要有其中一只蝴蝶没出现,很可能5人小组就不会落网,因此也就不会有“水门事件”了。那么,之后的美国历史以及冷战的进程,都会不同。“行动小组”人赃俱获,更搞笑的还在后头。在酒店214房间现场指挥的利迪与亨特两人,从对讲机中得知行动小组已经出事。他俩并不知道来了多少警察(其实只来了3个),误以为有大批警察到场,于是仓皇逃走。匆忙之中,竟把他们一伙人的很多随身物品留在酒店房间。这些东西后来都落入 FBI 手中,并成为顺藤摸瓜的线索。这里面有两个东西是日后案情进展的关键,其一是【个人通讯簿】,其二是一叠【联号的】百元美钞。利迪与亨特两人,一个是前 FBI 特工,一个是前 CIA 特工,干的活咋这么粗糙捏?可能有些读者会以为这俩是冒牌特工,还真不是冒牌。利迪不但是“前 FBI 特工”,还参加过韩战,受过特种作战训练。亨特不但是“前 CIA 特工”,还参与了(针对古巴的)“猪湾入侵”。但他俩(包括其它“水管工”)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间谍训练。对于“偷偷摸摸安装窃听器”之类的事情,这帮“水管工”实在算不上行家。007电影流行之后,很多人一听到“特工”就联想到詹姆斯·邦德,就以为特工都是无所不能的全才。其实特工也分很多种类,每一类特工只擅长自己熟悉的领域。以俺的老本行(程序员)举例:擅长游戏编程的人未必擅长网络编程,擅长网络编程的人未必擅长系统驱动开发……真正全才型的程序员,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
白宫的初期应对:前面提到:被抓的5人行动小组,只有领头的麦考德与白宫有牵连(共和党竞选团队的安全顾问),其它4个是临时找来的古巴流亡分子。所以在事发之后,共和党竞选团队的负责人米切尔就对外宣布:这个麦考德只是竞选团队雇来负责保安的,竞选团队与水门大厦的盗取案毫无关系。光发表声明还不够,还必须堵住麦考德的嘴。因此白宫幕僚向麦考德付了一大笔钱,作为封口费。顺便说一下:这个米切尔在尼克松第一个任期担任司法部长,也是尼克松亲信。尼克松准备竞选连任时,让他负责竞选团队。为了全力以赴赢得大选,他甚至辞掉了司法部长的差事。小知识:美国联邦政府属于“三权分立”中的“行政”这个分支。联邦政府内还设有“司法部”,让很多人觉得纳闷——“司法”已经是“三权分立”的另一个分支,为啥政府中还有“司法部”?对读者的这个疑惑,俺又要再一次吐槽【翻译】了。“司法部”这个译法不太好,容易导致上述误解。更贴切的翻译应该是【法务部】。因为联邦政府的运作会牵涉很多法律相关的事务,都归这个“法务部”管辖。
《华盛顿邮报》穷追不舍:6月17日晚间发生的事情,一开始被警方当成是三流入室盗窃案(而且还是“盗窃未遂”)。因此,这个案子在美国新闻界并未引起太大关注。当时大部分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半年后的总统大选。最终,只有《华盛顿邮报》一家媒体对此案穷追不舍,并间接促使尼克松倒台。
鲍勃·伍德沃德 & 卡尔·伯恩斯坦——挖掘“水门事件”的明星记者:话说《邮报》里面有两个不起眼的小记者,分别是:鲍勃·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 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那一年,两人都不到30岁。(后来的事情证明)这俩人都很有能力,可惜在当时都不受重视。案发时,伍德沃德还只是见习记者(尚未转正);至于伯恩斯坦,平时吊儿郎当,他的上司已经想把他开掉。《邮报》在警局中有自己的线人,所以案发次日,《邮报》总编就知道这个案子。但他跟其它媒体的态度差不多(对此案不重视),就随手指派了上述两个小记者跟进。两个小记者一开始也觉得这个新闻没啥价值。但在此案首次开庭的时候,他俩发现这个案子有来头——5名窃贼中领头的家伙是共和党竞选团队的安全顾问,而被盗的房间是民主党总部。很明显,此案有政治背景。然后两个小记者通过《邮报》在警局的线人了解到:警方缴获了某个窃贼的通讯簿。他俩通过线人的关系,查阅了通讯簿,发现如下这一页(注:这本通讯簿如今保存在水门事件的档案馆)
请注意俺在图中标注的说明。两个小记者觉得:通讯簿的其它条目都有完整的姓名,只有这页的其中一条采用隐晦的简写。而且电话号码旁边标注的【WH】,不禁令人想到白宫(White House)。两个小记者进一步挖掘,发现白宫内部职员有个 Howard Hunt,正好首字母缩写也是 HH(注:此人就是“水管工”亨特)。为了进一步试探,小记者之一的伍德沃德打电话给亨特,并故意问他:为啥水门大厦窃贼携带的通讯簿,上面有你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此时,亨特的【猪队友】本色再次表露无遗——他听到记者的试探性提问之后,第一反应是惊呼:我的天啊!
于是,两个小记者非常确定:这位老兄肯定卷入了“水门案”。但是上述这些,都只是【间接】证据,不足以服众,也不足以证明白宫卷入此案。正当两个小记者发愁时,有个神秘线人主动找上门来。
深喉”——“水门事件”的神秘线人:这个神秘人自称是政府高层,行事隐蔽,不肯公开身份,每次都只跟伍德沃德单线联系。他爆料的内容都很猛,而且能提供很多细节。就是靠着这位神秘人的持续爆料,两位小记者才能不断深挖“水门案”的黑幕(关于这位神秘人的爆料,后续章节会提到)为了不暴露线人的身份,《邮报》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深喉”(洋文叫“Deep Throat”)。当年很多美国公众都在猜:这位“深喉”到底是何许人?还有很多谈及“水门事件”的书籍和文章也都在猜此人的身份。直到水门事件30多年之后(2005),谜底才揭晓——他就是当年的 FBI 副局长马克·费尔特(Mark Felt),难怪能爆出那么多猛料。
“水门事件”之后,两位记者已成新闻界的明星,他们合写了一本书《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译名《总统班底》),介绍当年与“深喉”合作进行爆料的过程。本博文也参考了此书的内容。
《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凯萨琳·格雷厄姆 关于《邮报》在“水门事件”中的作用,必须要聊一下当时的女老板凯萨琳·格雷厄姆。《邮报》本来是她老爹的产业。结婚后,她老公负责报纸的运营,她当全职家庭主妇。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她老公因为狂躁症自杀。此时凯萨琳已经是中年妇女,而且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但她毅然接手了《邮报》的运营和管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能力大大超越了自己老爸和老公。《华盛顿邮报》就是在她手中发展为全美第一流的报刊。当时全美500强企业的一把手,只有她一个女性。“水门事件”发生后,因为《邮报》不断挖掘白宫黑幕,凯萨琳受到很大政治压力。但是压力越大,她越觉得其中有鬼,并且经常鼓励那2个小记者不要中途放弃。在这件事情上,她的功劳不亚于“深喉”和那2个记者。
★从“媒体爆料”到“司法调查”
◇白宫应对媒体爆料
随着《邮报》不断爆料,事情越来越兜不住了。仅仅牺牲一个麦考德(水管工,闯入者之一)已经不足以平息舆论了。白宫幕僚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决定把利迪与亨特两人也抛出来当替罪羊(就是“水门案”那天在酒店214房间现场指挥的2个傻逼)。当然啦,这两个人也要给“封口费”(关于这2人的“封口费”,后来又成了此案的突破口,待会儿细聊) 为了平息公众的疑虑,尼克松在1972年8月29日作公开演讲,并信誓旦旦地保证:
其一,他对此事完全不知情(注:后来的谈话录音证明尼克松撒谎)
其二,他已经指示迪安(白宫法律顾问)全面彻查此事(注:迪安本人就是“水门案”的主要策划者)
其三,经过迪安的彻查,除了已经投案的几人,再没有其他白宫人员或政府部门官员参与此事(注:这个当然也是谎言,根本不存在“彻查”) 另外,尼克松及其亲信还不断指责《华盛顿邮报》是“假新闻”,是“国家的敌人”(大伙儿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当时大部分民众相信了尼克松。那几个月,“新闻界”在美国公众眼中的形象跌到谷底。
到了那年(1972)的9月15日,大陪审团作出判决,只有“利迪 & 亨特 & 5名水门窃贼”被定罪。眼看着,这事儿就要摆平,(俺猜)尼克松内心肯定松了一口气。
◇第1个重要突破口——(1972年12月8日)美联航空难的意外发现
那年12月8日,美联航的553号航班在芝加哥坠毁(相关链接)。当时肯定没人想到,这个空难竟然跟“水门事件”扯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一个蝴蝶效应)。
客机坠毁后,机上45名乘客死了30人,其中一人恰好是“水管工”亨特的老婆。FBI 在调查空难原因时,也整理了死者的遗物,意外发现:亨特夫人随身携带1万美元巨款(注:那时候的1万美元抵得上如今几十万美元)。另外,她身上那100张百元美钞的编号,恰好跟水门盗窃案中,窃贼随身携带的百元美钞,编号是紧挨着的。FBI 还进一步查出,亨特本来并不富裕,却在1972年的下半年有大笔的银行进帐(那些钱就是所谓的【封口费】)。上述这些都是很有力的证据,证明白宫方面在掩盖真相。这些信息本来只有 FBI 内部人士才知道,结果被“深喉”(FBI 副局长)捅给了《邮报》记者,并闹得美国人尽皆知。
◇国会成立“水门调查委员会”
“水门案”进一步发酵,使得国会在1973年2月成立【水门调查委员会】。在美国的体制中,国会针对重大事件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具有类似于法庭的权威——其一,“调查委员会”可以举行听证会,并向任何人发传票(无视传票的人会被判“藐视国会”的罪名)其二,在国会的听证会上作证,如果被发现撒谎,将判处“伪证罪”。
成立这个委员会,意味着“水门案”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入室盗窃案”,而是上升到【政治案件】的高度。显然,形势开始不利于尼克松了。
◇约翰·西利卡法官(John Sirica)
虽然“美联航空难”让“水门案”有所进展,但进展还不够。因为“钞票联号”之类的证据,毕竟还是【间接】证据;FBI 调查“封口费”的资金来源,也需要花时间(注:白宫幕僚为了避免“封口费”的资金来源被追查,汇款的时候采用跨国多次转账;不过最终还是被查出来了,这是后话)
在空难之后,让整个案件峰回路转的,是当时的主审法官西利卡。作为主审法官,他很早就接手这个案子了。刚接手的时候,老练的西利卡一下子就看出此案有猫腻。比方说:司法部派来的“联邦检察官”(控方),总是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再看被定罪的几个人,显然都是替罪羊。西利卡法官的口碑不错,为人正派,他想要进一步挖掘此案。顺便说一下:西利卡法官本身是资深共和党人,却愿意冒险去挖共和党总统的黑幕,单凭这点就能看出他的为人。
可惜的是,在美国司法制度下,法官的权力不够。前面俺提到:美国采用的是【英美法系/海洋法系】。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是否定罪”由【陪审团】来判断;只有对已经定罪的人,法官再根据法条(法律条文)进行量刑;对那些没被定罪的人,法官是毫无办法滴。咋办捏?西利卡知道,他唯一的权力就是【量刑】。于是他决定恐吓这几个案犯,尤其是“利迪 & 亨特 & 麦考德”这3个与白宫有牵连的人(注:这仨都是“水管工”)。西利卡法官故意放出风声,说要给这仨判处“法条所允许的最高上限”(注:在水门案中,量刑的上限是【20年有期徒刑】),然后西利卡法官还故意拖延宣判的时期,看看这几个家伙是否会动摇。
◇第2个重要突破口——(1973年3月19日)麦考德反水
被定罪的3个“水管工”,那个浪漫主义者利迪最坚定(他宣称:判死刑都无所谓)。亨特比较滑头——他意识到这是法官的套路,然后以此为借口,向白宫方面敲诈——要求追加“封口费”。这三个水管工里面,只有麦考德被吓住了。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那年他虚岁已经50,“20年监禁”基本等于“无期徒刑”;
其二,(前面俺说过,特工也分好几种)麦考德是【技术型】的特工,搞的是“电讯侦听”,没上过战场,胆子本来就比较小,经不住吓。作为对比,利迪 & 亨特都上过战场 左思右想之后,麦考德决定反水。他给西利卡法官写了一封信,提到如下几点——
1. 他之前在法庭上说的都是伪证;
2. 他作伪证是受到更高层的政界人士(马格鲁德)施压;
3. 他可以彻底坦白,供出所有内幕,但必须有西利卡法官在场(言下之意,他信不过司法部派来的“联邦检察官”)。西利卡法官拿到这封信之后,直接向媒体公开,举国震动。于是“水门事件”达到一个新阶段——本来,大多数美国公众以为“水门案”只是新闻界无聊的炒作,都不太当真。如今麦考德充当污点证人,还牵扯出马格鲁德(尼克松竞选团队副主管)。这下很多人开始相信《华盛顿邮报》的爆料了。由于利迪的态度最顽固,西利卡法官真的判了他20年刑期。利迪本人虽然无所谓,但这么重的判决,足以让白宫内部的涉案人员心惊肉跳。西利卡法官重判利迪,导致了后续的连锁反应。马格鲁德(原白宫特别助理,竞选团队副主管)被麦考德供出来之后,受到国会的“水门调查委员会”传唤。之前利迪被重判,让他很害怕。不久之后(4月13日)马格鲁德也认罪。◇白宫的应对:两个与白宫有牵连的人相继认罪,形势对尼克松很不妙。为了进一步止损,尼克松在4月30日换掉了白宫的几员干将,其中包括:霍尔德曼(白宫幕僚长)
埃利希曼(总统国内事务助理,“水管工”负责人),迪安(白宫法律顾问)。另外,尼克松也换掉了内阁的司法部长克莱因丁斯特(Richard Kleindienst)。这位司法部长比较短命,才干了不到一年。(前面提到)原司法部长米切尔为了全力以赴帮尼克松竞选连任,辞掉部长职务;接替米切尔的就是这位克莱因丁斯特。◇特别检察官考克斯(Archibald Cox)司法部长换人之后,新来的部长是尼克松的亲信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前面提到过:美国总统任命内阁部长,需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当时的参议院是民主党控制。那帮民主党参议员也不傻,当然看得出:理查森是尼克松的亲信。在任命理查森的听证会上,参议院的成员要求理查森做到如下两点,才会批准他的任命——
其一,宣誓承诺在“水门事件”的调查中保持中立,不能偏袒总统;
其二,上任后立即任命一个【独立的】特别检察官,负责调查“水门事件”。
正是因为国会的压力,新任司法部长理查森上台后立即任命了特别检察官考克斯(
(特别检察官考克斯)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提名权”与“审批权”分离,有助于限制总统的权力。这就是典型的【分权制衡】。
◇第3个重要突破口——(1973年5月)白宫重要幕僚迪安反水
任命独立检察官,本来已经让尼克松很头大了;更头大的是,核心幕僚迪安竟然叛变。迪安是尼克松的【核心幕僚】,也算是铁杆亲信。他为啥要叛变捏?事情是这样滴。3月底,麦考德反水,尼克松很恼火。他让迪安(白宫法律顾问)帮他起早一份备忘录,列出整个事件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尼克松的本意是——搞清楚涉案人员,以便堵住漏洞。但是迪安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本人就是律师,当然很清楚:写出这样一份备忘录之后,万一尼克松要拿他当替罪羊,只需要把这份备忘录丢给特别检察官,尼克松自己可以撇清关系,而迪安自己就要承担所有罪名。基于这样的顾虑,迪安一直拖着不写。而尼克松没能理解迪安的顾虑,反而一直催促他赶紧写。最终两人的关系闹僵。迪安被尼克松解雇之后,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前面说了:西利卡法官重判了利迪,让白宫涉案人员倍感恐惧。迪安经过思想斗争后,找国会的“水门调查委员会”自首。通过讨价还价,迪安答应供出所有内幕,换取相应的豁免 or 减刑。迪安律师反水,对尼克松是致命的一击——他不但供出了尼克松政府内的多名高官,连尼克松本人也供出来了。而且迪安在国会听证会上的作证时,全程用【电视现场直播】,再度引发全国轰动。尼克松的形势急转之下。
(污点证人迪安律师,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作证)
但尼克松还没完全输掉——虽然迪安叛变,但其他几个核心幕僚还没叛变。因此,尼克松可以指责迪安撒谎/诬陷。此时尼克松的策略是:把所有事情都推给他的幕僚。只要特别检察官找不到尼克松涉案的【确凿证据】,尼克松被弹劾的风险就不会很大。
到了这一步,案件再次出现僵局。最终打破僵局的,是白宫的【秘密录音系统】。
★录音带争夺战
◇(1973年7月13日)“秘密录音系统”浮出水面
迪安倒戈之后,曾经向调查人员透露:在被解雇前,他最后几次与总统【单独谈话】时,感觉总统的神色不太自然,说话的方式也比较怪。他有种预感——谈话过程被录音了。但他没有证据。由于迪安仅仅是猜测,调查人员对此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出了个巧合(又一个蝴蝶效应),使得调查人员无意间发现了白宫的秘密录音系统。话说白宫有个高级助理叫“巴特菲尔德”(Alexander Butterfield)。7月13日那天,调查人员找他问话。问话的内容本来与“录音系统”无关,只是了解白宫内部人员的日常工作。在谈话结束时,调查人员很随意地问他:是否知道白宫内部有个录音系统。巴特菲尔德犹豫了一下,承认有这么一个录音系统。于是,尼克松在白宫的秘密录音系统,就曝光了。
先来说一下,为啥7月13日的问话充满巧合——其一,整个白宫(包括尼克松在内)只有5个人知道秘密录音系统,其中正好有巴特菲尔德,因为他曾负责过录音系统的维护工作(注:这个说法的出处是《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其二,巴特菲尔德已经在不久前(那年3月份)调任“联邦航空委员会主任”;本来调查人员的问话名单中没有他,后来不知咋地又加上他。其三,7月上旬,巴特菲尔德本来要出国公干,却又意外取消(如果他出国,就不会被问话)。其四,6月份的时候,白宫内部职员安排了一次法律培训,专门介绍“应对调查人员的技巧”(如何避重就轻、装傻充楞)。由于巴特菲尔德当时已经调离白宫,没有参加那次培训(如果他参加了培训,当调查人员问他录音系统的时候,他完全可以装傻)。
就是在种种阴差阳错中,尼克松的秘密录音系统曝光了。
◇为啥尼克松要搞“秘密录音系统”?肯定有很多读者感到好奇:尼克松搞这个录音系统的动机何在?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刚当选时,就立志要写出一本很不同凡响的《白宫回忆录》。设立秘密录音系统,就可以把他当政期间所有的谈话和会议都记录下来。将来写《白宫回忆录》就有非常充分的素材。 小插曲:秘密录音系统一开始采用的是【手动】操作。但是尼克松抱怨设备上有太多按钮,经常按错。于是手下帮他专门定制了一个设备,只有两个按键(启动 & 停止)。但尼克松还是觉得不爽(经常会忘记按“启动”)。最终,他的手下帮他把录音系统升级为【声控】——只要办公室/会议室出现说话的声音,录音机就会自动开始录音。正是因为录音系统改为【全自动】,很多不可告人的谈话都被录下来了。除了尼克松,还有其他一些美国总统在白宫设立录音系统。第一个这么干的,有可能是小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肯尼迪执政时,白宫也有录音系统。但尼克松的录音系统与他的前任不同,关键差异就在于刚才所说的【声控】。
◇(1973年7月~10月)交不交录音带,是一个难题
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得知白宫内部有秘密录音系统,大喜。7月23日那天,“特别检察官&水门调查委员会”都向总统发了传票,索取录音带。在美国历史上,这是【在职】总统第一次收到强制性的传票。尼克松又不傻,当然不肯轻易交出。但“不交录音带”得给出理由。尼克松的理由是:白宫录音带包含诸多国家机密,不可轻易示人。8月29日,办理此案的西利卡法官判决:特别检察官的要求合法,总统应该交出。这时候,尼克松【刚愎自用】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他干脆就不搭理西利卡法官。他的姿态很明显——老子就是不交,你能咋滴?然后西利卡法官就向“联邦上述法庭”提起上诉。10月12日,联邦上述法庭作出裁决:支持联邦地方法官西利卡。既然“联邦上述法庭”已经宣判,尼克松稍微做了一点让步。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白宫方面只提交录音带的文字版本。为了保证文字版的完整性,可以由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史坦尼斯到白宫来审核(一边听录音,一边核对文字版)。史坦尼斯这个人是参议院最德高望重的参议员,两党都认可其人品。他样样都好,可惜有个缺点: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 :)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直接就把这个折衷方案给否决了(估计考克斯心里想:你当老子是傻逼啊)。而且这个考克斯也是性格比较倔的家伙,不但否决了总统的折衷方案,还进一步提出:要求总统交出更多的录音带。◇(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夜间大屠杀”尼克松估计也是怒了,觉得这个考克斯怎么不识抬举。此时,他【刚愎自用】的个性再次显露。10月20日那天,他叫来刚上任不久的司法部长理查森(前面提到过他),要求理查森炒掉特别检察官考克斯(注:在美国的制度下,总统不能直接罢免特别检察官,司法部长才有权力罢免),理查森虽说是尼克松亲信,但俺前面说过:他已经在国会听证会上宣过誓,要保持中立,不能偏袒总统。因此,理查森对尼克松说:恕难从命,老子辞职!尼克松依然不罢休,叫来司法部的副部长(二把手)拉克斯豪斯(William Ruckelshaus),让他接替部长职务,并把特别检察官开掉。没想到拉克斯豪斯也宣布辞职(他也不想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尼克松还是不罢休,叫来司法部的三把手博克(Robert Bork)。这人总算听话,同意接任部长,并撤换特别检察官。(顺便说一下:此事成了博克终生的政治污点。80年代里根曾经提名他当最高法院大法官,这个提名在参议院被【大比分否决】)那天是星期六,官方消息正式公布的时候,已经是夜间。尼克松在一天之内撤掉3个重要官员(司法部一把手&二把手,还有特别检察官)。次日的新闻媒体使用了骇人听闻的大标题【星期六夜间大屠杀】(Saturday Night Massacre)。这事儿就成了尼克松政治生涯的重大污点。从法律上讲,他的做法是完全合法滴;但傻子也能看出来,他是在公权私用。
◇特别检察官贾沃斯基(Leon Jaworski)
尼克松这种搞法,不光新闻界很震惊,国会也很震惊(连尼克松的同党议员都看不下去了)。国会立即威胁说:要通过一个特别的法案,让考克斯官复原职。面对国会和舆论的压力,尼克松做了一次让步:他同意由新上任的司法部长博克另外再任命一个特别检察官。博克挑选了新的特别检察官,名叫“贾沃斯基”,1973年11月1日正式上任。
在当时那个局面下,不管谁当特别检察官,都不太可能再偏袒尼克松了(会犯众怒)。而这个贾沃斯基又是资深民主党,更加不可能手软。他一上任,还是要求总统交出录音带。这次尼克松没辙,交出了7盘录音带。贾沃斯基亲自审听了录音带,感觉总统参与了“掩盖水门事件的活动”,但光从这7盘录音带,证据不够充分。另外,其中一盘录音带有长达18分钟的空白。这让人怀疑:录音带被处理过了。白宫方面对此的解释是:18分钟的空白是录音时操作不当导致。但这个时候,公众已经不太相信白宫方面的说辞了。与此同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考虑“弹劾”这个选项。贾沃斯基为了获取更多证据,要求白宫交出另外42盘录音带。4月29日,白宫方面给出了这42盘录音带的【文字版】,而且是【剪辑】过的。贾沃斯基当然不接受这种【阉割的文字版】。1974年4月,他再次向白宫发出传票,不但让总统交出录音带,而且数量从“42盘”提高到“64盘”。在新增的录音带中,有一盘对应【1972年6月23日】的谈话录音。那天的录音很关键。请注意:那个日期距离“水门案”才一周。在当日的谈话中,尼克松与幕僚讨论如何掩盖真相。俺前面也介绍过:尼克松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水门事件他一开始不知情
。所以,那盘录音带里面有尼克松的死穴——不但能证明他对公众撒谎(类似于“伪证罪”),还能证明他妨碍司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克松再次动用“总统行政特权”,拒绝交出录音带。
◇联邦最高法院一锤定音
面对总统的拒绝,贾沃斯基也毫不客气——(1974年5月24日)他直接跳过“联邦上诉法院”,把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他这种【越级】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情况,美国历史上很少见,也反映出当时情况的特殊性。小知识:一般情况下,美国的官司都是先上述到“联邦上诉法院”,如果对“联邦上诉法院”的判决不满,再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只有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比如:州与州之间的诉讼)可以直接告到最高法院。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考《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最高法院》。如果某个案件【越级】上述到“联邦最高法院”,大概率会被直接退回。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全国只有一个,人手有限。必须通过“联邦上诉法院”先过滤掉一部分案子,否则那9个大法官会被累死。但1974年的情况很特殊——从“国会的水门调查委员会”算起,一直到“贾沃斯基上诉最高法院”,整个“水门案”已经拖了1年又3个月,而且已经演变为【宪政危机】。因此,“联邦最高法院”破例受理了这种越级上诉。这起诉讼在“美国宪政史 & 美国法律史”上都非常有名。后世称之为“美国诉尼克松案”(United States v. Nixon)。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以 8:0 全票的比例,要求尼克松交出录音带。有些同学会纳闷了:最高法院不是9个大法官吗?为啥“全票通过”是 8:0 捏?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个大法官(伦奎斯特)自己主动要求回避——他不但是尼克松提名的大法官,而且在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当过助理司法部长——因此他要避嫌。据说尼克松听到最高法院的投票结果之后,非常惊讶。俺可以理解他的惊讶:当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大多数是共和党提名的,而且有4个大法官是尼克松亲自提名。(注:尼克松是二战后提名大法官最多的总统,而且是在同一个任期内提名了4个,运气真的很好)但是俺也告诉大伙儿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上任之后,与提名他/她的总统对着干。以至于某个美国总统曾经感叹说:就算与某个朋友的私交非常好,一旦把此人送入最高法院,就不再是朋友了。
小知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没有】任期限制。只有当某个大法官死亡或辞职或被弹劾,在任总统才有机会提名另一个人填补空缺。因此,某个总统能提名多少个大法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为啥尼克松没有销毁录音带?
关于“录音带争夺战”,已经聊完了。估计很多同学会说:如果尼克松销毁录音带,不就没事儿了吗?有这个想法的同学,还是太天真啦(图样图森破)。下面俺来解释一下:尼克松是【7月23日】收到传票,分别来自“特别检察官&水门调查委员会”。所以这个日子是一个关键性的分水岭——在这天【之前】销毁录音带,尼克松不用承担明显的法律风险。在这天【之后】销毁录音带,(由于传票已经发出),就属于【销毁证据】。这可是很重的罪名。也就是说,从7月13日(巴特菲尔德无意间说出录音系统)到7月23日(发出传票),这10天是尼克松【黄金窗口期】。为啥尼克松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俺猜测至少有如下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1 巴特菲尔德并不是尼克松的铁杆亲信,他无意中说出录音系统的秘密之后,有可能没有跟白宫方面打招呼。如果是这样,尼克松并不知道录音系统已经曝光,当然就白白错过这个【黄金窗口期】。可能性2 尼克松知道了录音系统已经曝光,但是他自认为有把握对抗“特别检察官 & 水门调查委员会”。他的底气来自哪里捏?其一,他有【总统行政特权】;其二,如果对【总统行政特权】有争议和纠纷,尼克松认为他不怕法律诉讼。(前面说了)最高法院有4个大法官是他提名的。 俺无法确定上述两种可能性,哪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前一种情况说明尼克松运气不好;后一种情况说明尼克松判断失误。
★尼克松下台
◇扫盲“弹劾总统的程序”(为了介绍后续发生的事情,先简单扫盲一下弹劾的程序)
根据美国宪法,对总统的弹劾需要分两步——先由【众议院】投票,只要过半数同意,就可以发起弹劾进程;然后再由【参议院】投票,如果超过2/3,就可以罢免。在这2个步骤中,“众议院”的角色类似于“检察官”,“参议院”的角色类似于“陪审团”。 对于“弹劾的程序”,有如下2个关键的司法术语:
impeached
如果众议院投票,过半数同意,则算是 impeached(可以通俗理解为:“被控告 or 被起诉”) convicted
如果参议院投票,超过2/3同意,则算是 convicted(可以通俗理解为:“被定罪”),总统会被罢免。(注:由于“弹劾”是政治行为,这里的 convicted 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不是刑事意义) 对于上述“弹劾程序”,容易出现歧义和混淆的地方在于“impeached 的翻译”(俺又要吐槽翻译了)。如果把“impeached”翻译为“被弹劾”,会导致很多人误解为“因弹劾而下台”。实际上,impeached 不会导致下台,convicted 才会导致下台。◇(1974年7月24日)弹劾进程启动
话说最高法院的判决刚刚出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就讨论了对尼克松的指控,并以较大优势通过。众院司法委员会列出尼克松的三大罪状:1. 妨碍司法(这项最严重;该罪名是否成立,关键就看【1972年6月23日】那盘录音带)2. 滥用权力(指“星期六夜间大屠杀”)3. 藐视国会(无视“水门调查委员会”的传票)由于“众院司法委员会”投票支持弹劾的比例很高,一旦在众议院进行全体投票,过半数应该毫无悬念,余下的悬念在参议院那边。
此时,最高法院的判决虽然下达了,但白宫【尚未】交出最关键的录音带。在参议院这边,一些共和党的参议员还在观望和摇摆。据当时的政治观察家估计,支持弹劾的参议员,比例可能还【达不到】2/3多数。◇(8月5日)白宫交出最关键的录音带 白宫方面又磨蹭了好几天,实在拖不下去了,终于在8月5日交出了特别检察官要求的64盘录音带。(如前所述)【1972年6月23日】的那盘录音带击中了尼克松的死穴——在里面的谈话中,尼克松指示白宫幕僚:要想办法阻止 FBI 深入调查。
录音带公布之后,很多还在观望的共和党参议员转变立场,同意弹劾尼克松。至此,参议院的弹劾投票,也无悬念(通过的可能性极大)。稍微解释那盘录音带的意义——录音中,尼克松【亲口】指示幕僚阻止 FBI 深入调查。这就坐实了【妨碍司法】。请注意:在三权分立中,总统是“行政”这个分支的头头。总统妨碍司法也就意味着:【总统破坏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总统的这种行为,说严重点相当于“动摇国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那些与尼克松【同党】的参议员才会倒戈,支持弹劾。
◇(8月7日)逼宫 距离国会正式的弹劾投票越来越近了。8月7日晚上,三名共和党大佬(参议院共和党领袖、众议院共和党领袖、196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起去白宫拜访尼克松。名义上是拜访,其实是“逼宫”。 三名共和党大佬向尼克松摊牌说:8月5日交出的录音带公布后,参议院中【反对】弹劾的人数只剩下15人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投票,弹劾肯定会通过)。与其等到被弹劾,不如自己辞职,面子上还好看一点。
本来尼克松还想要顽抗到底,经过三位共和党大佬的劝说,终于同意辞职。
◇(8月8日)宣布辞职 8月8日晚上,尼克松发表正式声明。声明的全文很长,俺只引用最后一句:因此我的辞职将于明天中午生效。福特副总统届时将宣誓就任为总统。
“水门事件”这出大戏,终于落幕了。
到目前为止,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己辞职的总统。并且再次强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美国总统被弹劾下台。
★尾声 整个“水门事件”落幕后,共有69位政府官员被起诉,48人被定罪。
“水门事件”之后,【门】成为美国政坛用来形容重大丑闻的后缀,比如斯诺登曝光的丑闻被称作“棱镜门”(Prism Gate)。副总统福特“转正”后,全面特赦了尼克松(这个举动招致很大争议)。1976年的大选,福特争取连任,以微弱差距(普选票 48.0% VS 50.1%)输给民主党候选人卡特。很多人猜测:如果福特没有特赦尼克松的话,1976年的大选,福特应该能赢。俺想说的是:如果尼克松没被特赦,说不定会引发其它的一些蝴蝶效应,等到1976年大选的时候,就不一定是“福特 VS 卡特”了。插播一个八卦:
当尼克松深陷“水门丑闻”之中,他原配的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也被爆出丑闻(偷税漏税)。为了避免出现“双弹劾”(总统&副总统皆被弹劾),阿格纽主动宣布辞职。阿格纽辞职后,尼克松提名福特当副总统。等到福特“转正”之后,他就成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大选却当上总统的人”。、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
(黎巴嫩/美)Nassim Nicholas Taleb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英文名:《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其他书名:《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相关链接: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 Wikipedia
Привет всем!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ИСПАНИИ
Испания является популярным направлением для миграции, особенно для тех, кто мечтает о жизни в благоприятном климате и желает во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семи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ми 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Союза. Страна известна своими курортами, разнообразными природными пейзажами и богатым культурным наследием. В данной статье мы рассмотрим процесс получения испанского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для граждан России.
Основные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Испании
Получение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Испании означает также получение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ЕС, что открыва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безвизового въезда в более чем 160 стран мира.
Доступ к бесплатному обучению в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х и получение высококачественного медицинског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через доступные страховые программы.
Право н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льгот, которые испанск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предоставляет своим гражданам.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ИСПАНИИ
Если одной из ваших главных целей при получении испанского гражданства является возможность свободного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по миру, но вы не хотите отказываться от гражданства своей страны, можно рассмотреть другие варианты, где предусмотрено двоякое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Примером таких стран являются Чили и Португалия.
Как получить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Испании
Процесс получения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Испании следует стандартной процедуре, которая отличается демократичными требованиями и подходит для большинства тех, кто имеет на это основания. Основным условием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гражданства является десятигодичное проживание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страны.
С 8 апреля 2024 года возможны следующие варианты инвестиций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золотой визы»:
Покупк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облигаций на сумму от 2 миллионов евро.
Инвестиции в местные компании на сумму от 1 миллиона евро.
Открытие бизнеса по стартап-проекту.
ПАСПОРТ ИСПАНИИ
Наша ассоциация иммиграционных адвокатов обладает значительным опытом и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измом в подготовке документов для оформления испанского гражданства.
Вся информация на сайте – п»їhttps://expert-immigration.com/blog/grazhdanstvo-ispanii
Удачи!
Доброго!
АДВОКАТ В ИСПАНИИ
Испания — это страна с развитыми юридическими системами, и если вы планируете длительное пребывание или иммиграцию в эту страну,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ая помощь адвоката может стать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ью. Независимо от того, касается ли это вопросов иммиграции, бизнес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или семейных дел, адвокат в Испании обеспечит вам необходимую юридическую поддержку. В этой статье мы рассмотрим, когда и как стоит обратиться к адвокату в Испании.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обращения к адвокату в Испании
Юридическая поддержка на всех этапах — адвокат в Испании поможет вам не только в процессе иммиграции, но и в вопросах получения виз, разрешений на работу и вида на жительство.
Разрешение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вопросов — опытный адвокат поможет с решением вопросов, связанных с покупкой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открытием бизнеса, семейными делами и другими юридическими аспектами.
Поддержка на испанском языке — адвокат, владеющий местными законами и языком, поможет избежать недоразумений и обеспечит защиту ваших интересов в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вопросах.
Качество и надежность —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е юристы в Испании обладают глубокими знаниями местных законов и смогут предложить вам лучшие решения в сложных ситуациях.
АДВОКАТ В ИСПАНИИ
В Испании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ожество адвокатов, которые специализируются на различных областях права, включая иммиграцию, налогообложение,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и корпоративное прав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й адвокат будет необходим для успешного разрешения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вопросов, а также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вашей защиты при встречах с органами власти и судебными инстанциями.
Когда вам нужен адвокат в Испании?
Иммиграция и визовые вопросы — если вам нужно оформить вид на жительство,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или визу, адвокат поможет правильно подготовить все документы и пройдет с вами все этапы процесс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 покупка или продаж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в Испании требует знания местных законов, налоговых требований и процедур. Адвокат поможет вам избежать ошибок и рисков, связанных с сделками с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ю.
Бизнес — если вы планируете открыть бизнес в Испании, адвокат поможет с регистрацией компании, выбором подходящей правовой формы, налогообложением и трудовыми вопросами.
Семейные вопросы — вопросы развода, алиментов, опеки над детьми и другие семейные дела требуют юридической помощи, чтобы правильно разрешить конфликтные ситуации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испанским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м.
Налоги и финансовые вопросы — опытный адвокат поможет разобраться в налоговых аспектах, предоставит консультации по вопросам налогообложения и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планирования.
Как выбрать адвоката в Испании?
При выборе адвоката в Испании важно учитывать следующие факторы:
Специализация — выберите ю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имеет опыт в решении вашего конкретного вопроса (например, иммигра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или корпоративное право).
Репутация и отзывы — ознакомьтесь с отзывами клиентов и репутацией адвоката в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кругах.
Знание языка — предпочтительно выбрать адвоката, который владеет испанским языком, или хотя бы английским, если вы не говорите по-испански.
Стоимость услуг — уточните стоимость консультаций и других юридических услуг, чтобы избежать неожиданных расходов.
ПАСПОРТ ИСПАНИИ
Наша ассоциация иммиграционных адвокатов предлагает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юридическое сопровождение в вопросах иммиграции,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бизнеса и других правовых вопросов в Испании. Мы готовы предоставить вам квалифицированную помощь на всех этапах, гарантируя надежность и защиту ваших интересов.
Вся информация на сайте – п»їhttps://expert-immigration.com/blog/grazhdanstvo-ispanii
Удачи!